神经系统核医学

时间:2017-10-18 来源8:中国核医学网络学院 播放次数:1420

课程介绍

授课老师:康飞 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教学内容:神经系统常用核医学检查方法、原理及临床应用

教学目标:能够阐述脑血流断层显像与脑脊液显像的原理及应用;能够简要说出脑代谢显像与神经受体显像原理。

教学重点:脑血流灌注显像。 

教学难点:脑血流灌注显像图像分析。


教学内容:华佗与曹操的故事,功能成像对临床诊疗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脑血流灌注显像

显像目的:

血流灌注显像与血管造影不同。

定性显示脑组织血流灌注,定位诊断血流异常区域,定量测量局部脑血流量。 

rCBF概念介绍。


显像原理:(重点)

静脉注射能穿过血脑屏障且摄取量与血流量成正比的脑显像剂如99mTc-ECD。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细胞,随后在水解酶或脂解酶作用下转变为水溶性物质,不能反向扩散出脑细胞,滞留在脑细胞内。通过观察脑内各部位的放射性分布判断脑血流情况。


显像方法:(略讲)

注射20-30mCi 99mTc-ECD后15min用SPECT行断层显像,经计算机重建获得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图像。


正常图像:

(1)左右对称

(2)灰质显像强于白质

(3)基底节区等核团区显像强


异常图像:

(1)两个或以上断面

(2)放射性分布异常或不对称

(3)与解剖结构不符


临床应用: 

1.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1)症状和解剖结构相对于脑缺血量的滞后性。脑血流灌注具有灵敏、早期、定量的优势。

(2)短暂性脑缺血(TIA):

rCBF能在症状缓解后显示出血流灌注减低,比CT等解剖成像灵敏。

(3)脑梗死:

①典型病例

②血流灌注显像与解剖成像CT对脑梗诊断特点的对比,前者超急性期灵敏度具有优势,但功能性CT和MRI优势也十分显著。


2.癫痫灶的定位:发作间期 rCBF降低,发作期可见原有减低区有明显的放射性填充,检出率高,并且可以定位。


3.脑瘤: 肿瘤复发时表现为放射性浓聚,坏死与瘢痕组织则为放射性稀疏/缺损。(尝试与脑代谢显像脑瘤内容合并介绍)


4.痴呆:(尝试与脑受体显像阿尔兹海默症内容合并介绍)


5.拓展:曹操的偏头痛

偏头痛的影像 与开头呼应


第二节:脑代谢显像

显像原理:利用18F-FDG, 11C-乙酸盐、核酸等可被脑细胞摄取进行代谢的特性,了解脑局部葡萄糖、氨基酸代谢和蛋白质合成的信息。


临床应用:

癫痫病灶的定位:发作间期葡萄糖代谢为低代谢状态,发作期则为高代谢状态。对发作期定位诊断灵敏度达90%以上。(回顾血流显像)


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葡萄糖代谢出现低代谢区主要在顶叶、颞叶和额叶,双侧对称分布。

结合血流灌注显像特点。


脑瘤: 肿瘤表现为放射性浓聚的高代谢状态,坏死与瘢痕组织则为放射性稀疏/缺损。脑血流灌注亦呈高灌注状态。肿瘤新生血管有关。


脑生理功能和智能研究:脑代谢显像可用于人脑生理功能和智能研究,包括智力的神经学基础研究,及大脑功能区的分布、数量及范围等。


第三节:受体显像


受体显像原理:神经受体显像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特定配基,鉴于受体-配体特异性结合性能,在活体人脑水平对特定受体结合位点进行精确定位并获得受体的分布、密度与亲和力影像

神经受体显像多数仍以研究为主,包括多巴胺受体、乙酰胆碱受体、5-羟色胺受体和阿片受体等


临床应用:

帕金森病:纹状体多巴胺能受体

阿尔兹海默症:β淀粉样蛋白受体,与脑血流灌注显像比较


第五节:脑脊液间隙显像  

原理与方法:

(1)脑脊液循环全过程复习。

(2)腰穿注入99mTc-DTPA 185~370 MBq,1 h、3 h、6 h、24 h后分别行前、后和侧位头部显像。

(3)典型正常图像讲解。


临床应用

1、交通性脑积水的诊断:影像呈“豆芽”状。同时脑脊液的清除缓慢,24~48 h大脑凸面及上矢状窦区放射性分布极少

2、脑脊液漏的诊断和定位:表现位漏口及漏管部位出现异常放射性聚集影。

3、梗阻性脑积水的诊断:梗阻性脑积水脑室显像可见脑脊液循环受阻,脑室扩大。






大家都在看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0)

关于我们| 协议公约| 常见问题| 版权信息| 建议投诉
技术支持:北京全域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电话:010-59575350
© 2012-2016 北京全域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www.allcure.cn 京ICP备15013864号-1